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集萃 > 专题系列

刘瑞玉:为了心中的海洋

时间: 2012-08-28 阅读次数: 字体: [ ]

  “我只能给你周六上午一个半小时。”电话那头中科院院士、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急促地说。
  满以为采访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应该是从从容容,哪想刘院士的工作档期排得满满当当。熟悉他的人都说,老人家惜时如金,—分钟也不浪费。
  终于,在—个微风裹挟着花香的秋日,记者见到了健朗而矍铄的刘院士。往事随一杯香茶,在静谧的小屋里飘香四溢……心中的海洋成就梦想
  出生于河北乐亭的刘瑞玉对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少年时的他常常静坐在岩石上,浮想联翩,让海风肆意地吹过,看着澎湃的波浪在岩石边撞击出千万朵浪花。
  刘瑞玉向往大海。“地球几乎是一个海洋的星球。海水中生存着17万余种动物和2.5万余种植物。”这是上小学时老师讲过的。在他看来,大海的魅力不仅仅因为它造就了蔚蓝浩瀚的壮阔景观,更是因为它孕育着无尽的宝藏与神奇。那是他心中的大海。
  1938年他进入北平河北省立高级中学学习。生物是他最喜欢的课程。实验课上,老师指导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构造。多奇妙呀!世间有千奇百怪的生命体,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生命体的种种生命迹象深深吸引着瑞玉,他对生物学产生了极大兴趣。
  1941年高中毕业后,刘瑞玉如愿考入北平辅仁大学生物系。在这里的学业,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
  1945年毕业,刘瑞玉获得理学士学位,在北京大学药学系任助教一年。1946年进入当时北方最高的科研机构——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工作,跟随著名甲壳动物学家沈嘉瑞教授从事甲壳动物生活史和分类学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1950年8月,我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建立,刘瑞玉跟张玺等人从北京来到青岛,主任是童第周,副主任是曾呈奎、张玺。1956年,他继续开始了甲壳动物学和海洋生物学研究,而且—做就是半个多世纪。
  他是海洋所的“活化石”
  刘瑞玉被誉为中科院海洋所的“活化石”。在我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领域,刘瑞玉是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
  走进刘瑞玉的书斋,一部部专著奇峰般耸立在老人的书案前,这些专著散发的绚丽的光芒折射出刘瑞玉近—个世纪的奋斗历程的绚丽光辉。
  在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历史上,有“三次浪潮”席卷全国:第一次浪潮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带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藻类养殖浪潮;第二次浪潮是80年代以来,以对虾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虾类养殖浪潮。引领第二次浪潮的,正是海洋研究所刘瑞玉院士。
  在中国对虾养殖的发展中,刘瑞玉功不可没。他首次搞清了对虾生活史,推动了人工育苗和养殖研究。他对虾类幼体与仔虾期的形态学比较研究,为科学地研究对虾类种群规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77年他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派赴阿尔及利亚进行欧洲对虾人工育苗实验首次获得成功。1978-1983年,他任全国对虾人工育苗攻关领导小组副组长,指导、推动全国对虾育苗和养殖研究,支持了生产,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为对虾养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他于1978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1984年获农业部养虾服务荣誉奖。
  刘瑞玉组织完成了多项国家、国际重要海洋学及生物资源调查研究,甲壳动物分类区系和虾类增养殖研究项目。
  ——他全面总结、阐述了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生态特点,特别是区系组成与生物地理学特点,填补了国内甲壳动物几个类群的空白。
  ——他首次发现黄海深水区冷水性动物群落占绝对优势,浅水区夏秋高温季节成为一些暖水种向北方扩布的“走廊”,形成独特分布格局和资源优势。
  ——他指出长江口——济州岛一线为北温带区东亚亚区与暖水区中日亚区间的分界线,从而澄清了黄东海区系的地位。
  ——他厘清了台湾——海南南端为热带与亚热带区系间的分界线,其论点补充、修正了国外同行的不足与错误,为业界沿用。
  ——他组织完成国家重大项目和山东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提出全面开发方案,促进了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完成长江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及资源影响预测研究,为工程论证提供重要依据。
  在50多年甲壳动物学系统调查研究基础上,刘瑞玉全面了解中国近海的虾类、蔓足类、糠虾类、口足类的种类组成、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发表论文150多篇,完成专著10部,填补了我国糠虾类、蔓足类的研究空白,发现了40多个新种和3个新属。他的《中国北部经济虾类》专著于1958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南海对虾类》一书,1999年获山东省优秀科技论文奖一等奖;《中国蔓足类区系研究》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他完成的《中国动物志》蔓足类卷、糠虾类卷、对虾类卷和口足类卷的编写,正陆续出版,他联合全国专家编著的《中国海洋生物名录》,记载全部46门22629种海洋生物的名称和国内外分布,真实反映了中国生物的多样性现状,被誉为“里程碑、令人惊叹的著作”……2007年,刘瑞玉关于全面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海岸带生物资源的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双奖;2007年,刘瑞玉荣获得行业内的最高荣誉—一国际甲壳动物学会颁发的“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从而改写了这一国际奖项获得者中没有亚洲人的历史。
  活一天便工作一天
  采访刘瑞玉之前,便听他的学生讲过关于他的一些故事。从他学生的眼神中能分明地感受到这位老者的人格魅力。
  刘瑞玉院士的生活非常简朴、随意。他屋子里的灯很少全部打开,他认为光线“够用就行”。他的新衣服很少,几十年前的衣服还穿在身上。可他对同事、同学、朋友却十分大方,请客吃饭从来是自己埋单,不花所里的钱。出国回来,从不会忘记给大家带礼物。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他都把回不去家的学生们聚到一起,过个团团圆圆的中秋节……泡面对刘院士来说犹如家常便饭。所里有食堂,他嫌浪费时间,不愿意去;中午可以回家吃饭,他又怕麻烦司机。特别是老伴走了后,他更多的时间把自己放在办公室工作,白天、晚上……泡面成了刘瑞玉标志性的特征。“方便面院士”成了所里人对他的笑称。以至于所里同志偶尔—段时间吃泡面,大家就会善意调侃广句:你想当院士不成?
  刘瑞玉说,“我不谈什么有生之年,我的人生哲学是:活一天工作一天。”
  勤奋,是给刘瑞玉一生最恰当的注脚。他在海洋所主持工作时,是最能全面掌握所里各项业务的所长。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多学科相互交叉,他利用业余时间拼命学习,更新知识,从不说外行话,令合作者敬佩不已。图书馆一有新书来,他总是第一个借阅,了解海洋科学最新的科研动向和成果。
  年轻人现在都不愿做海洋生物分类,这是个不易出成果的工作。刘老在工作安排上从不考虑对自己出成果是否有利,而是着眼于国家基础研究的战略眼光,他把学生们都分配给基础分类的项目中,保证了国家海洋分类基础性研究的持续发展。最困难的上世纪80年代,很多人都准备养虾了,而刘老对海洋生物分类的研究始终在坚持。
  对刘瑞玉来说,最严重的惩罚就是不让他工作。儿子劝他,什么都有了,别这么玩命,歇歇吧!他说得很实在:团队这么多人,不干活怎么生存?
  刘瑞玉的力、公室也是他的书房。—个佝偻着身子的老人,埋在一堆书中间,是最常见到的画面。
  和刘瑞玉一起共过事的人,都一直赞叹他,最勤奋、最认真、最一丝不苟。他以90岁的高龄,奔波于国内外各地,一到地方立即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工作。很多小他十几岁甚至几十岁的人,也自叹弗如。他无论对正式承担的科研任务或额外的工作,不管是不是他负责,一旦答应,他就全力以赴去做,而凡属于自己分工的事,必尽全力亲自动手完成。目前科技界所见的不良现象,如申报项目时自我吹嘘、争当老大,凡事考虑个人名利在先、虚报成绩、弄虚作假等等,是他深恶痛绝的。
  —个半小时很快过去。门外,关于渤海漏油事件的调查机构派人接他,已经等候多时;上午,台湾同行推动两岸生物多样性合作研究正待开会;明天,要去南京参加全国“动物进化理论研讨会”;后天,去上海参加动物学会理事会;大后天……刘瑞玉是忙碌的,但又是充实的。这个感恩海洋,崇敬海洋,善待海洋的老人一生都在为他心中的海洋不懈工作着。
  简介:
  刘瑞玉,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生物学家,九三学社青岛市第八届委员会主委。他首次发现黄海冷水性生物群落,提出区系、群落区划方案;系统总结全国和山东省海岸带环境与资源特点,提出合理开发方案,推动了水产增养殖的发展;预测三峡工程对长江口生态资源影响,为工程论证提供了依据,是我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