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集萃 > 专题系列

蜡炬灰烬 光照人间

时间: 2012-08-31 阅读次数: 字体: [ ]

——学习刘瑞玉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侧记

  百年中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代精英,才有了世界水平的现代科技;明天的中国,仍需有这样的英雄群体,进一步推动国运昌盛、民族复兴。
  一个奉海洋为生命,倾心祖国海洋科学的智慧长者,在毫不吝惜地将自己90年人生奉献给他挚爱的事业后,长眠于蔚蓝浩瀚的大海边。奔腾的浪花,诉说着老人筚路蓝缕、殚精竭虑的品行风骨;平静的海面,象征着老人甘守清贫、无欲则刚的坦荡胸襟。
  8月29日下午,九三学社中央机关6楼会议室。学习刘瑞玉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正在举行。来自中央统战部、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科学院、九三学社青岛市委、中科院海洋所、九三学社北京市委、部分在京社员40余人,汇集在这里,学习刘瑞玉同志先进事迹,缅怀刘老的崇高风范。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从“惟图国强、不尚己荣的爱国情怀”、“献身科学、脚踏实地的奉献精神”、“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崇高品德”和“传承九三学社优良传统的思想风范”四个方面,回顾刘瑞玉光的一生,追忆了刘瑞玉作为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甲壳动物学家、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和甲壳动物学开拓者,一生坚持不懈在科学道路上奋力攀登,用奉献诠释生命的内涵的感人事迹。
  人的一生不在于长短,在于是否闪光。丛斌说,当今时代,我们的国家需要刘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他惟图国强、不尚己荣,根据国家的需要,选择自己的事业,一生坚持不懈在科学道路上奋力攀登,用奉献诠释生命的内涵;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为当今学术界存在的虚伪、浮躁、不实事求是等丑恶现象洗刷了耻辱,树立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崇高品德;他传承九三学社优良传统的思想风范,崇尚政治道德,为九三学社爱国、民主、团结的精神内核增添了新的光彩。
  丛斌说,刘瑞玉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人格风范永存,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在九三学社社员心中树立起一根永恒的标杆。我们要在全社广泛深入开展向刘瑞玉同志学习活动,引导广大社员自觉把个人事业同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立足本职、心无旁骛、勇攀科学高峰,争做学术道德楷模,为营造科研诚信和良好学风而不懈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表示,长久以来,中国科学院与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相互支持与合作,涌现出一大批以刘瑞玉等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广大科研人员要学习刘瑞玉同志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甘为人梯、提携后进,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
  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杨红生深情回顾了刘老为国家海洋生物学的建设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刘老共留下21部著作,200多篇论文,其中很多成为教科书和工具书,开创了我国海洋底栖生物学科,并发展至海洋生态学这样更为高瞻的层面。海洋生物分类就是一个既烦琐枯燥又不易出成果的工作,刘瑞玉着眼于国家基础研究的发展,带领学生始终坚守。学生撰写的论文,他一般要反复修改十几次。他深恶痛绝目前科技界存在的学风浮躁和学术不端行为,在纷至沓来的荣誉面前,他总是强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申报奖项时,刘瑞玉总是将荣誉让与他人。一件衣服穿着十几年,纸张双面用,房间的灯尽量少开,出差从来不要VIP而坐经济舱,“够用就行”是他简朴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多次劝他,年纪大了,别那么辛苦。可他却说:“我的时间不多了,还有很多事要做……”
  “我从2002年到机关工作以来,每年都要去看望刘老几次。每次他总要叮嘱的一句话是:“需要我做什么,你们一定要告诉我,我一定尽力参加。” 尽管科研工作非常繁忙,但近90高龄的先生对九三学社的工作却从未有丝毫懈怠,只要身在青岛,社市委的活动他一定挤时间参加,并且经常是一下飞机立刻赶过来或者活动一结束即刻奔机场。” 九三学社青岛市委副主委林萍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刘老对九三学社的挚爱情怀:“5月14日,我们电话接到了社省委的紧急通知,代表大会定于18日召开,我们立刻向刘老汇报,不料他却非常生气:“ 你们怎么这么晚才通知我?我的日程早安排满了!我非常想去参加这次会议啊!”这正是他生命的最后两个月,念念不忘社组织的重要活动!把日程安排的满满的,直到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一个社员能参加社组织的代表大会,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作为一位驻会的领导干部,没能满足一位社员最朴实的要求,每每回想起来,我就觉得万分的内疚和心痛!”……花开不争好颜色,只留芬芳满乾坤。
  座谈会上,与刘老共事多年的同志,讲述了在和刘老交往中感受出的他的人文品格和魅力,动情之处,几度唏嘘。刘老的学生、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院刘静说:“1990年我参加了刘先生主持的‘中德联合海南岛海洋生物考察’项目。为了赶潮水,凌晨4点半,刘老带着我们一行赶潮,晚上回来还要处理当日的标本。天还黑着,码头距离小船有好几米,小船摇摇晃晃,他们面面相觑,不敢下船。‘还等什么,跳啊!’只听“咚”的一声,刘老第一个跳了下去。不论是潮间带采集,还是登上渔船拖网,丝毫感觉不到他已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
  今年6月,刘静先后6次到医院探望刘老,每次,他都语重心长地嘱咐刘静,鱼类学科很重要,你一定要把它撑起来……“谁知,先生这么快就走了。我想对先生说,您劳累了一辈子,放心地走吧,愿您在天堂里能够安息!”。
  “4月16日,他飞往杭州参加了两个会;4月19日,他坐火车去南京参加了一个会;4月20日,他飞往青岛又开了一天会……”刘老的秘书冀晓青翻开刘老的工作记录,向大家介绍刘老紧张的工作节奏。“他已经是个90岁高龄的老人,可工作起来全然忘掉自己的年龄。”
  说起生活中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冀晓青几度哽咽。她谈到,刘老逝世前不久,他的儿子从美国赶来看他。签证到期,儿子不得不回去。临行前。刘老已经觉察到自己来日不多,用颤抖的手,一遍一遍地摩挲着儿子的手臂,舍不得松开。“看到刘老对家人浓浓的骨肉亲情,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北京地质大学副校长王训练、中科院动物所研究院张钟宁表示,刘瑞玉院士是九三学社的杰出代表,也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服从国家的需要、事业发展的需要,从不考虑个人的经济利益;在科研态度上,他不急功近利,甘坐冷板凳,甘为人梯,体现了高尚的精神风范。他用一生为“奉献”精神作了生动诠释。奉献精神是九三学社优良传统题中应有之义。
  北师大外文学院副教授张源说,刘瑞玉院士对待学术事业以性命相托而死生与之,体现了老一代学人的风范与境界,令青年学人备受激励。斯人已逝,无由亲近,而他的同事,学生,后辈在此追思、缅怀他的事迹,又令人感到精神确乎可以超乎肉身而长存。刘老的学术研究紧扣国家与时代的需求,这不仅表现出他对学术事业的热爱与投入,更体现出知识分子的高度自觉。他的精神确乎可以转化为起信力量,这是九三学社的光荣,共和国的光荣,作为九三学社的年轻后辈与青年学人,能够分享这一精神财富,要感谢已故的刘老和传诵他精神的人们。
  ……
  与会同志追忆刘老的音容笑貌,缅怀他的光辉业绩,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蜡炬灰烬,光照人间。
  刘老宵衣旰食,固守清贫,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仍然捐出一生积蓄100万元,奖励海洋生物学的优秀学人。生平种种,无不彰显了一位老科学家的风度和风骨。刘瑞玉院士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为人们生动诠释了奉献精神的真实内涵。他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是一代九三人践行民主科学精神的旗帜,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也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