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九三风采 > 社员风采

心有所住,妙不可言——记九三学社社员、原通州区蚕桑指导站站长、通州区人大常委 丁志强

时间: 2019-07-10 阅读次数: 字体: [ ]

 
  窗外,雨声淅沥,枝叶扶疏,窗内,一语天然见真淳。丁志强正在讲述他的经历,不浮夸,不雕琢。


一束光阴付蚕桑


  1977年,已经步入社会四年的丁志强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并成功升学。毕业后,便来到了通州区蚕桑指导站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由于工作性质,他需要长期沉下基层进行指导,一干就是四十载。期间,全区栽培养桑的农户几乎都有他的名片,只要有问题,都会直接联系他,他也总是以当事人的心态去处理问题。有一次,已是深夜,他接到了刘桥镇一名农户的电话,该农户怀疑自家的蚕农药中毒,寻求帮助。夜色朦胧,路面上只有被路灯胡乱投射的枝影,丁志强只身一人开车前往农户家中,陪其一起处理问题,尽可能降损止损。蚕儿虽小,颇费思量,一忙就是一整夜,汗水湿透了衣裳,抬头已是晨光熹微,丁志强早饭也没顾得上便迅速赶回家中稍作梳洗,整夜的疲劳还未消除又带领着他的同事们赶去了其他乡镇。他常常说道,“作为一名技术推广人员,要始终把万分之一看成是百分之百。一例蚕中毒对于全镇、全区来说也许是微乎其微,但对于农户本人来说,却是百分之百。”
  太阳在每一日朝朝暮暮间起落,丁志强在蚕桑技术推广上的成就也日渐丰满。为了提高栽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他研究桑田套种套养,利用套种蔬菜、桑田养鸡来帮助农户提高收益。尤其是桑田养鸡,每一亩桑田能够为农户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这在当时相当于一户一年的粮食产量收入。这项大胆创新也受到了江苏省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了通州的一个品牌。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经济行情变化,他帮助组建了渡海亭桑蚕专业合作社,将千家万户蚕农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该合作社一举成为了江苏省示范农业合作社,丁志强还以此为阵地,开展培训,组建了渡海亭养蚕专业协会,并被中国科协和国家财政部评为全国基层科普示范单位。
  他是通州蚕桑科技入户工程的首席专家,也是蚕农心目中的人气讲师。他每年为农户讲授多场技术培训,用风趣的语言,将专业术语形象化,深入浅出,农户也听得津津有味,只要是丁志强的授课,必是座无虚席。


念念不忘必回响


  2003年,丁志强加入九三学社,2005年担任了通州区政协委员,2008年起,他连任两届通州区人大代表、区人大常委以及南通市人大代表。十几年来,丁志强细心捕捉社会光影,提交了七十多篇提案、建议,均得到相关部门的认真办理。在他的提案版图上,多元色彩得以清晰呈现,有涉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也有针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关注现代农业发展的,也有指向交通运输领域的,有提醒医疗卫生方面的,也有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的……这些缤纷参差的色块灵动地折射出丁志强的万事用心与尽职尽能。
  从一名参政议政的新手到南通市优秀人大代表,精进的是履职能力,不变的是一个习惯。丁志强的包里总是有个小本子,专门用来记录社情民意。他利用自己长期深入基层的工作性质,广泛搜集群众心声,走访交谈中随时将信息记载下来,事后再认真调研分析,去芜存菁,形成提案或建议。墨痕在岁月里风干,一篇篇优秀的提案则成为了记忆的书签。为了既保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正常工资发放与办公经费,又杜绝与民争利、滋生腐败的现象发生,他提交了《将公益性事业单位真正纳入财政预算的建议》,几经沟通,最终得以采纳解决,为全区公益性事业单位带来福音。当他关注到了主城区电动三轮车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的载客乱象时,便提出了要增加部分公交投放量、优化城区公交线路以及实行载客三轮车统一管理、领证上岗等建议,当年即被采纳。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提案办结的阶段性成果,而是持续关注,当两年后因疏于管理产生回潮现象时,他又跟进了如何加强载客三轮车长效管理的建议。针对通州蔬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农副产品流通需求量激增,原有农批市场资质不全、存有安全隐患等问题,他建议政府投资建立农批市场,并配备产品供需信息发布中心、新品种展示中心、新技术培训中心、农副产品交易中心,这项建议当年即被政府采纳,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推进落实,丁志强念念不忘,后续提交相关提案两次,耗时六年跟进,通州区农批市场终于在2017年建成运营。
  丁志强的提案兼具普遍性、迫切性与可行性。其中,《疏堵并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化解村级债务》被评为南通市优秀建议,他的参政议政经历也被刊登在南通日报代表园地专栏。他曾作为特邀嘉宾录制了两期由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和电视台合办的栏目《代表之声》,针对金融行业乱收费这一议题,他用了七天时间走访调研,从普通储户到企业业主,深入了解他们所负担的收费款项,认真整理资料,多层次多角度探讨这一议题,赢得广大观众一致好评。


风吹向南绕向北
 

  风的宿命就是奔腾流转,呼呼也罢,潺潺也罢,不曾停留。2014年10月,命运又在刚刚退居二线的丁志强面前让出了一个豁口,作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南通综合试验站核心层专家,他被聘请全面负责江苏现代蚕桑产业园区的技术工作。丁志强满怀一腔热忱,拎包前往。这个占地1200亩的新建农业产业园区,一切都还未进入轨道,摆在他面前的是住大工棚、吃大锅饭以及尚未解决的洗浴问题,是大片刚刚栽上的桑树,是产量迟迟上不去的困境。但丁志强既不在意生活起居的艰苦,也不畏惧瓶颈期带来的挑战。他热爱这份工作,他期许小小的蚕儿给这片园区创造出的奇迹。接下来的两年,他认真学习钻研,结合园区条件寻找突破口,终于成功将蚕桑技术培训成熟,不仅推动单产产量翻了一番,还和团队一起利用蚕蛹接种蛹虫菌,生产出比冬虫夏草有效成分含量更高的蛹虫草,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个项目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并斥资千万为其建造无菌车间。
  两年的工棚生活只是一个缩影,工作状态则是四十年如一日。丁志强常常回忆起年轻时的克难岁月,无论是如饥似渴苦学知识,备战高考,还是骑自行车下乡指导工作,周一去,周五返,晚上再投宿旅社......在他看来,正是这些经历,锤炼了他“遇繁而化简,履险而弱夷”的优秀品格。凭借着踏实、笃诚、不畏难,丁志强很受组织青睐,从普通的蚕桑技术推广人员稳扎稳打成长为蚕桑指导站站长,并历练成一名农业技术专家。工作期间,他一共受到区委区政府记功三次,嘉奖数次,他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受到南通市市政府的认可,被评为南通市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并荣获南通市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他不仅立而行,还坐而论,笔耕不辍,在国家级、省级专业学刊上发表了十多篇文章,其余的学术交流文章更是不计其数。
  岁月如歌,荏苒前行。机遇与坦途曾多次垂青于他,他都放弃了。有选择就会有遗憾。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丁志强心有所住,妙不可言,撩一米阳光,洒与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