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议提案

提升市政功能,促进旧城改造

时间: 2012-10-04 阅读次数: 字体: [ ]

  旧城改造一直是老百姓较为关心的话题,通州区政府近年来一直重视旧城改造工作,经过多年建设,老城区市政项目建设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市政功能不断提升,市容环境不断改善。但同时,广大市民群众对老城区市政功能提升还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期盼。
  一、通州老城区市政改造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区住建局等部门在老城区改造工作中强化畅通工程、改善停车条件、完善交通设施、整治背街后巷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针对老城区交通拥堵的情况,不断完善老城区交通路网,加大新建和改造道路的步伐,改造了建设路新金路转盘为灯控路口等多个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瓶颈,新建和改造了农行支路、翠园北路等10余条道路及五一桥、翠园桥等桥梁,江海明珠转盘灯控路口工程正在进行中;针对老城区停车难问题,2010年以来新建了汽车站、老印刷厂等4座停车场,对城区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泊位进行统一标划,城区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1500个;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交通设施,新增五一路新金西路等3个路口信号灯,对老城区112块指路牌和650块路名牌统一进行了更新,对老城区交通秩序比较混乱的路段增设了交通护栏;加大力度有效推进背街后巷整治,每年由住建局牵头,金沙镇负责实施8-10条背街后巷的整治,有效解决了老小区群众出行难等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老城区市政建设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难、散、少、软、慢等方面。“难”,突出表现为老城区停车难、道路拥堵交通难。老城区的道路交通与停车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已远远不能满足交通与停车需求。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城区的相关节点已出现较严重的交通堵塞。“散”,主要为地下管网秩序散,地下管网有供电、通讯、燃气、自来水、雨污水、信号灯、路灯、监控、热力等,涉及到的管线产权单位十余家,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工程管线规划部门来协调各管线部门的工程建设。由于地下管网多头投资和多头管理,相互交叉、相互干扰的状况时有发生;路面的无序开挖、管网的无序铺设、无序连接、无序管理,给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少”,由于规划跟不上变化与长期“见缝插针”的无序建设,致使老城区的公共配套设施缺少与滞后。目前,老城区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高,公共绿地少,现有的体育健身、文化广场、主题公园等公共活动设施和场所,已无法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同时我区的建设精品少,没有充分体现出城市的特色、内涵和文化品位。“软”,市政建设、改造、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目前我区在旧城改造与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相关部门人员力量薄弱等问题。目前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一些老小区的管理“软无力”,部分老小区甚至没有物管。城市维修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监管有待强化。“慢”,由于财政投入的相对不足,部门间协调工作不力等,影响了拆迁、改造、安置等工作的进程。规划欠完善,建设欠统筹,施工欠科学等因素也严重影响旧城改造工作的进度,“遍地开花”、“马拉松”现象时有发生。
  二、关于提升市政功能,加快老城区改造的建议旧城改造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紧扣重点,协调各方,真抓实干,不遗余力抓好老城区市政改造提升工作。
  1.更加注重科学规划。树立规划的权威性。编制好规划是实施老城改造的基本前提,当前老城区原有的规划离旧城改造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应尽快委托有关设计单位编制老城区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点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强化旧城改造规划专家咨询、听证、规划方案设计招标、规划成果评议等制度。以制度来规范规划工作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要坚决纠正规划制定及实施过程中随意性。体现规划的指导性。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为推进老城区改造提供服务和支持。坚持以完善城市功能、协调产业发展、塑造城市形象为目标,突出精品意识,提高详细规划的覆盖面,在规划深化、细化上下功夫,使城市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既要着眼长远,考虑全局,又要立足当前,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把握规划的前瞻性。改造规划要坚持特色与文化的理念,把江风海韵、水韵金沙融入到老城区各类建筑单体中去展现独特的城市风貌,赋予老城强烈的城市识别感;改造规划应将老城区定位为商业、休闲、宜居,与新城区现代都市在功能上形成分工与互补;改造规划要明确改造更新、生态和谐的原则,重点打通旧城区交通路网,适度建设特色韵味建筑,净化、靓化城区水系,完善各项市政基础设施。
  2.更加注重惠及民生。调整功能布局。老城区要合理规划商贸、文化、休闲、居住等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加快推进老城区“退二进三”步伐,进一步完善商业网点布局,丰富商贸业态层次,提升老城区商贸中心功能,形成生态、生产、生活分类明显、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完善交通路网。为疏散老城交通流,解决老城区交通瓶颈制约,完善老城与外部区块的交通联系,应拓展延伸重点路段;构建老城区外围交通环,在核心区构建划分相关单行小循环道。在老城区新建若干立体停车场,外围完善配建停车场,大型宾馆、公建服务项目。配套市政设施。严格控制老城区建房,对危旧房住户,通过加大周转房建设,及时迁移安置,合理利用腾出的空间建设零星绿地和休闲场所。老城街道改建时增加移动式花盆、绿化小品景观,提高老城环境质量,增加老城居民的居住舒适感。逐步完善老小区配套基础实施建设,加强地下管理改造更新工作,要完善配置消防设备,减少老城区消防隐患问题。注重生态环境。要注重老城区改造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开发,把城市建设与遗存保护结合起来,把文化要素与经济要素整合起来。要利用隙地多建一些小型绿地公园,并利用街坊、干道、河岸、房屋进行垂直绿化。要重视发挥河流的审美作用和生态功能,推进运盐河风光带建设,推进老城区水系调整,在确保河流城市防洪功能的前提下,发挥美化城市的景观作用。
  3.更加注重创新机制。完善工作责任制。在老城区改造工作中,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制度。要强化部门间的工作统筹与协调力度,科学建设施工,杜绝道路新铺就被“开膛破肚”等现象。要明确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责任主体,建设主体负责市政工程的建设,工程竣工合格后,交由养护单位管护,管护单位可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养护单位,并保证每年的管护经费。完善执法机制。要强化相关部门的执法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对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的监督管理,健全监督体系。要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机制。要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顺推进。要建立相关的问责机制,对影响旧城改造进度与质量的单位和个人做到罚处有据。引入市场机制。要改造好老城区,经营好城市,必须多方进行融资,走综合开发的道路。要建立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科学投入机制,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实现城市建设投资形式多元化。要合理使用好公共部位维修基金,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专项改造资金,集中各方财力做好老小区整治工作。要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物业管理的市场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帮助物业管理行业及其物业管理活动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4.更加注重长效管理。加大相关政务工作的透明度。要引导提高市民对旧城改造的参与度,实施“阳光”规划,支持广大城市居民参与规划的“编制、审批、执行”等环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信度;加强城市拆迁、项目招商等方面配套政策的研究与发布,重视城市房屋拆迁政策的匹配性和公正性,妥善安置动迁户;加强城市管理执法机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切实解决城市违章建筑屡禁不止现象;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多方解决老城区交通拥挤问题;统一规划老城区广告牌设置,规范路牌的道路名称,加强沿街店面与环境的整治;加强老城环境卫生管理,通过完善环卫设施,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全民素质等办法,并通过宣传教育,培养市民的环保意识。加大老城区背街后巷整治力度。结合城中村改造,对老城区划分片区,进行规划整治,在考虑道路改造的同时,要根据周边商业、居住的特点,充分考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休闲场地建设。对老区内的背街后巷结合地块拆迁通盘考虑,背街后巷的改造,要按市政建设的标准设计、施工,特别是对地下雨污水和预埋管线要同步配套,做到改一片,成一片。加强地下管网信息化建设。在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的前提下,建议将涉及城区路面开挖等工作的行政审批职能由城管局转至区住建局统一部署和管理,规范建设审批程序。要对城区地下管网系统进行长远与合理的规划,要完善健全区地下管线信息库系统,及时更新数据,不断提高地下管线信息化平台的利用率,为当前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提供服务。